
海淘科技告訴您當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只有內容才能形成可持續的流量。換言之,所有行業都是內容行業。
你被用戶真正關注嗎?你有一針捅破天的能力嗎?
作為企業——狂砸綜藝節目廣告,殊不知坐在電視機前為TFBOYS鼓掌的大媽完全不是你的目標消費者;改投移動互聯網,但95后們關心的只是小鮮肉和八卦,并非網站首頁酷炫的某款新品廣告。你終于明白,過去那套品牌營銷打法,已經無法匹配移動互聯時代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習慣的急速變化。
作為營銷人——各種資源交互重組,無法再用單純的廣告、公關、戰略咨詢、品牌推廣來定義這個行業,你才發現,一批數字營銷、社會化營銷服務商正以新勢力的姿態殺入市場,意欲推動營銷秩序變革,成為新的贏家。
當中國萬億元大營銷產業已走到變革前夜,你會成為勝者為王或者剩者為王的那一個嗎?
2015年9月25日,丸美總裁孫懷慶在等待一次豪賭的結果,而這次大膽創意的操盤手,華邑品牌數字營銷集團創始人杜衛卻相當淡定。
當晚,一支由梁朝偉代言的黑白廣告片在湖南、江蘇、浙江、東方四大衛視同時播出,3分鐘時長里,觀眾幾乎只能看到梁朝偉的眼部特寫,直到最后5秒,丸美眼霜才浮出水面。
不出現產品,砸數千萬元只拍代言明星的眼睛,這在中國電視廣告史上還是頭一回。但孫懷慶賭贏了,丸美《眼》播出當晚便在四大衛視網站產生了近2 000萬的點擊量,全網8天內影響受眾14億人次。在2015年10月淘寶的眼部護理品榜單上,丸美的銷售額排名第一,雙11銷量更是比2014年提升超過40%。
作為幕后推手,華邑緊扣丸美“眼部護理大師”的品牌定位,通過梁朝偉的雙眼深情告白,勾勒出對女性的“暖”和“懂得”。而事實上,不只是梁朝偉的“眼戲”,轟動一時的韓后“天下無三”、脈動“馬上體”、VIVO手機的人民日報“蒼白體”等經典營銷案例悉數出自華邑。把原創優質內容作為核心競爭力,憑借現象級營銷案例俘獲廣告主,成立于2012年的華邑短短四年就把年營收做到了3億元。
何謂現象級營銷?簡言之,就是讓媒介主動形成“自傳播”,對比廣告投放額,讓客戶的傳播投資回報最大化。為此,華邑自有一套“快、準、狠”的方法論。
以今年7月華邑操刀的“手機芯戰”為例。廣告視頻發布半個月,在各大視頻網站的點擊量就超過1億次,手機預訂量更是超出金立預期。
第一,準。金立M6主打硬件加密,華邑用一句“內置安全加密芯片”的臺詞撐起了整部廣告視頻,以此區別主打軟件加密的其他品牌;第二,狠。馮小剛曾執導電影《手機》,請他代言相當于拿到一個強IP,再加上時尚潮男余文樂,形成時下流行的CP效應;第三,快。從創意到視頻上線,以及整個產品形態下沉四五線城市只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其間還組織了50多場經銷商直播會。
在杜衛看來,“快、準、狠”是打破注意力碎片化最有效的方式,只要準確聚焦品牌屬性,投入最大資源出重拳,狠打一個傳播點,快速造勢,品牌傳播就能起到滲透消費者心理的核爆效益。
如果說內容營銷正在形成頭部流量,一些專門操盤社會化營銷戰役的媒體服務商,價值在于“整合”。
2014年,酷派推出大神手機,打出口號“為尖叫而生”。在眾行傳播的策劃下,酷派官微從5月5日零點起每隔一小時就“啊啊啊”尖叫報時。這種“抽風”行為立即引發網絡熱度。眼看懸念包袱抖到極致,眾行馬上以一個事件營銷推波助瀾——由車模帶領高爾夫車隊來到小米總部樓下,打出“買小的不如買大的”“買米的不如買酷的”標語,為大神造勢。這兩記組合拳,讓“520大神節”話題閱讀量達到1億人次,當年大神手機銷量更是超過1 000萬臺。
作為眾行傳播執行副總裁,譚錦華認為社會化營銷的關鍵在于生產出引起媒體、行業和用戶關注的爆點內容,然后匹配適合的傳播渠道。具體而言,這類營銷公司的玩法就是“策略創意+話題事件+新媒體陣地”。
龔鉑洋是這類玩法的另一個高手,他的鈦鉑新媒體曾一手“導演”了諸多精彩的社會化營銷實戰。比如今年七夕,一個直徑6米的“超級月亮”出現在深圳某購物廣場,配合投影技術和H5技術,市民只需掃描月球下的華美公眾號,寫下的祝福就能投影在月球表面,并且還能通過斗魚直播實時看到自己的彈幕。
“超級月亮”其實是鈦鉑為華美月餅精心打造的一個流量入口,通過數字技術,線下與線上一起玩,然后輔以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大號形成話題傳播。早在2015年,鈦鉑就利用AR技術與用戶互動,讓社交媒體介入產品層面,為華美推出的“爸媽專屬月餅”造勢,讓華美一舉登上了2015 年月餅網絡口碑榜首。
這兩家企業共同的優勢在于——注重新媒體陣地建設,深諳各種社會化媒體的運行特點。這樣一來,生產的內容創意就可在新媒體陣地上進行相對精準的投放。
眾行的幾名創始人早在七八年前就開始利用社區、論壇做口碑營銷,積累了大量意見領袖和達人資源。后來,這撥人又成了自媒體大號的運營者,因此眾行非常了解大部分自媒體的內容風格和粉絲屬性,適合什么樣的產品投放。同樣,龔鉑洋在鈦鉑成立初期就招了30個研究員,專門研究微博個性化運營,甚至細到昵稱怎么取、頭像怎么設,由此總結了一套經驗和法則。
投放10萬+有用嗎?事實上,在譚錦華看來,現在很多廣告主依賴所謂的大數據分析,篩選閱讀量10萬+的公眾號進行投放,效果并不理想。比如,一個擁有十萬粉絲的大號,只有幾百人是潛在用戶,就不叫精準。反之,一個只有一千粉絲的垂直小號和品牌很契合,就叫精準。因此,要實現精準推送,應該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用人工和經驗去判斷。
餐飲企業西貝是定位理論圈子最不愿意提及的案例——棄用花巨資做的“定位”后,西貝門店從40多家飛速增長到2016年的130余家,年營業額近20億元。
2010年,西貝老板賈國龍找到特勞特中國公司做了“西貝西北菜”的定位,欲打造西北菜的代表品牌;2012年,西貝一口氣開出17家門店,但其中三分之一的門店虧損嚴重。眼看特勞特不靈,賈國龍轉而找到定位理論的另一個旗手——里斯中國公司,花錢費力執行“烹羊專家”的定位。結果幾個月下來,專程來吃羊肉的人倒是多了,整體業績下滑卻更厲害。最后,賈國龍棄用“定位”,重回用戶體驗,主打“好吃”,又把渠道聚集在商業綜合體,才迅速崛起。
近年來,中國企業界對“定位”的爭論甚囂塵上,一部分觀點認為盛行于工業時代的定位理論早已過時,甚至是互聯網時代的“毒草”,照抄照搬,只會害死企業。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1972年,特勞特和里斯提出“定位”理論,認為只有搶占顧客的“心智資源”,才能在競爭中居于主動地位。2001年,廣州成美營銷公司的兩名創始人鄧德隆、陳奇峰創辦特勞特中國公司,將定位理論用于中國本土化實踐,并先后成就了加多寶、東阿阿膠、香飄飄、方太等一批中國品牌。之后,同樣出身于成美的張云和任偉又分別創辦了里斯伙伴、信與任兩家定位咨詢公司。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定位理論既是中國企業謀求品牌差異化的一劑良藥,也是有效的實戰武器。
那么,在移動互聯時代,定位真的死透了嗎?
信與任定位咨詢創始人任偉被認為是定位創新派的代表,服務的客戶包括中國電信、招商地產、華帝等知名企業。他提出了“定位+”,為企業提供包括創意服務在內的定位整體解決方案,提煉、包裝產品和營銷中有價值的點來支撐定位。
事實上,任何理論作為方法論和工具,都不能包治百病,也不是每一個企業都適合。換句話說,廣告主和用戶會在意你是這個產業中的哪一個環節或者維度嗎?完全不。他們在意的是,在這個窗口期里面,你扮演何種角色?有沒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對于營銷界來說,雖然并非處在技術創造的前端,但對技術的選擇和利用是整個產業鏈中角色定位的關鍵,也就區分了不同的服務商類別。
話語科技之前的核心業務是做互聯網流量運營,主要為一些游戲和移動應用做流量投放。但老板鄧欣發現,線下商家對移動平臺的投放需求非常大,很多新品牌一開始就走線上渠道,但卻苦于品牌知名度不夠,獲取用戶能力十分有限。為此,話語科技開發了一個“優效平臺”,幫助商家進行移動平臺數字化營銷。
今年6月,重慶一家火鍋店要在西安推廣袋裝火鍋底料,獲取用戶,招攬加盟商。具體方式是送出500份,以轉發H5到微信朋友圈抽獎的方式獲取。根據客戶要求,話語科技通過程序化系統篩選出西安地區的微信用戶,并配置相應的流量定向投放。鄧欣算了一筆賬,500份火鍋底料中獎率30%,意味著有1 600人參與轉發,假設每人的朋友圈有100名好友,就意味著火鍋底料至少獲取了16萬次的曝光率。不僅如此,H5后臺還會采集到用戶填寫的信息,為后續推送做了數據支撐。
而更重要的是,話語科技可以根據投放效果,為客戶建立一個投放數據模型,計算出單位成本投入獲取的產出比例。目前,話語科技正在把“優效平臺”做成一個程序化營銷平臺,商家只要輸入單位成本和預算,平臺就會通過數據模型進行程序化投放。
相比話語科技,2015年登陸新三板的博拉網絡把數字營銷放在了一個更大的系統架構下。博拉服務的客戶主要集中在汽車、3C、地產、快消等領域。在總裁龍峰看來,數字營銷最大的價值不在于一次精準的投放或者一個炫酷技術,而是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中,通過數據和資源的積累管理,為企業創造營銷以外的價值。
為此,博拉搭建了一個“社會化營銷資產平臺”,把每一次活動產生的視頻、H5、文案等營銷素材以及各種數據、資源,通過系統管理起來。比如,一次營銷活動結束后,會有很多監測數據反饋回來,博拉就可以分析這些數據,判斷消費人群的喜好變化,為客戶未來的產品形態和營銷策略提供決策參考。
依靠技術和數據驅動的營銷公司正在成為新寵。因為對于需要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來說,單純的營銷公司不懂技術開發,技術公司又不了解營銷邏輯,找一家懂技術的營銷公司效率最高。
有沒有一種新的玩法可以讓品牌傳播的邊界更廣,效率更高?陳特軍給出的思路是抱團和跨界。
近年來,中國媒介市場總花費增長迅速,但廣告招標、媒介采購卻仍然停留在“口口相傳、瞎子摸象”的階段。一邊是企業找不到有效的傳播方式,另一邊是各類創意傳播機構缺乏穩定的客戶。
資深營銷人陳特軍2014年組建了一個營銷人線上社群——藍莓會,把企業營銷負責人、媒體資源和創意傳播機構三方資源聚集在一起。這好比一個企業級的團購平臺,營銷人所表達的需求也是所在企業的需求,因此可以通過B2B的形式進行營銷資源對接。為此,藍莓會基于社群基礎推出“營銷資源交易平臺”,并玩起了品牌跨界聯合營銷。
2016年母親節前夕,藍莓會聯合立白、九牧、神州專車、尚品宅配等9家企業發起品牌跨界聯合營銷活動“我為母后搶豪禮”。按照活動規則和流程,每家企業拿出十萬元禮品,并且通過眾籌形式,每家企業支出10萬元現金,用于活動設計和渠道推廣。“每家企業在傳播自家品牌的時候,都會同時帶上其他8家企業”,從而可以保證覆蓋到更多的人群。
在為期4天的活動中,微博話題閱讀超過5800萬次,微信端吸引了14萬名粉絲參與“曬母后”拉票活動,各企業天貓店聯合轉化銷售額超過400萬元。類似的品牌跨界聯合營銷活動,藍莓會曾操刀多次,都為企業帶來了“自己玩”無法達到的效果。
陳特軍分析,在碎片化的傳播環境里,單個企業依靠單個渠道推廣,信息會很快被淹沒。而有著相似目標消費群體的企業一起玩,不僅聲勢浩大,還能彼此背書,相互導流,提升營銷效率。
——當我們談論社會化營銷的時候在談論什么?今天這個時代,不管你是2B還是2C,只有形成真正被消費者感知到的商業價值,才能夠產生勢能,才能夠擁有倒逼整個商業鏈條的能力。而當各種資源交互重組,任何所謂的方法論都是管中窺豹,只有最適合,沒有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