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2月20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投融資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金融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分析與評估(2016~2017)》發布會在京舉行。
自從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發展互聯網金融以來,2015年11月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也提出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這是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中央五年規劃中。201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再次提到“引導和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這充分說明了國家在戰略層面上積極推動和支持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目前,監管主體的逐一就位,監管思路日益明晰,監管規則和標準逐步完善,行業自律性管理加強,偽劣平臺逐步清除,我國互聯網金融勢必會告別這離亂叢生的無序發展,經過鳳凰涅磐,浴火重生,進入規范化發展有序發展的新階段。
此際,藍皮書選取在全國范圍內選取100家主流平臺,從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法律合規風險四個層面對它們蘊含的金融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同時,對我國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和展望。
2016年我國網絡借貸行業進入規范化的凈化洗牌期
2016年12月20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投融資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金融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分析與評估(2016~2017)》發布會在京舉行。
過去一年,我國互金(網貸)平臺數增速有所放緩,但絕對數量仍創歷史新高。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國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累計達3585家,截至2016年11月達到5879家。運營平臺數量呈現逐月下降趨勢,截至2016年11月底,運營平臺的數量下降到2534家。
在平臺區域分布上,廣東、山東、北京、上海、浙江運營平臺數量位居前列。隨著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強勢崛起,以及它們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政策的出臺,湖北、四川、貴州等省的互金(網貸)平臺也出現了快速發展。
在平臺的資本背景方面,各路資本仍然延續2014年以來的策略和手段,進一步抓緊對互金(網貸)的行業布局。截至2016年11月,累計獲得風投的平臺數量已經達到121家、國資系平臺數量達到了155家、上市公司系背景的平臺數量達到了113家,銀行系背景平臺數量為16家。
隨著監管政策出臺,問題平臺數量也迅速上升。截至2015年12月底,累計問題平臺數量達1263家。截至2016年6月,累計問題平臺達1778家,截至2016年11月累計問題平臺2838家。問題平臺分布,主要集中在山東、廣東、浙江、上海、北京五省(市),它們占全國問題平臺總數比例超過60%。
盡管我國互金行業負面消息是非不斷,但是市場和行業發展仍然取得了可喜進步。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絡借貸歷史累計成交量達14307億元。截至2016年6月底,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了22075.06億元,截至2016年11月底,累計成交量達到了31845.2億元。在成交量的區域分布上,廣東、北京、浙江、上海、江蘇位居前列。
在貸款余額方面,截止2015年12月底,網貸行業總體貸款余額達4394.61億元,是上一年同期的4.24倍。截至2016年6月底,貸款余額攀升至6212.61億元。截至2016年11月,貸款余額進一步攀升至8079.08億元。貸款余額的區域分布上,廣東、北京、浙江、上海和江蘇位居前列。
在網絡借貸人氣方面。2015年12月,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分別達到298.02萬和78.49萬人。2016年6月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分別為338.27萬人和112.41萬人,2016年11月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分別達到396.77和192.5萬人。北京、上海和廣東地區平臺投資人的投資熱情高于其他地區,同時借款人數也處于全國前列。
在借款期限方面。截至2015年底,全國平均貸款期限6.93個月。2016年11月,平均貸款期限達到8.25個月。受央行降息以及行業本身供求關系和監管因素影響,我國網絡借貸綜合利率呈現連續下降趨勢。2015年12月底,全國平均綜合利率為12.45%,比上一年同期下降363個基點。2016年6月,綜合利率下降至10.38%。2016年11月進一步下降至9.61%。
隨著我國互聯金融從無序走向有序發展,平臺分化也日趨明顯,行業攪局和投機者加速離場,行業翹楚作為行業砥柱和堅守者,實力和規模也必將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和壯大,風險管理的技術、手段和理念也必將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不斷發展而提升。2015年新年伊始,我國網貸(互金)行業監管主體正式就位。2015年7月18日,《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指導意見》出臺,為管控平臺風險,實施具體監管,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指明方向。同年,12月28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頒布,為促進網絡借貸健康和規范發展,實施行業監管提供了具體的手段和依據。進入2016年,中央和地方層面上的系列監管政策和法規文件仍然頻出。同時,以互聯網金融專項治理為重要內容的監管行動在全國各地陸續展開,充分顯示了政府和監管當局治理和促進互聯網金融領域健康發展的態度和決心。
網絡借貸行業巨頭加速布局,“草根”角色蛻變升華
2016年12月20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投融資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金融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分析與評估(2016~2017)》發布會在京舉行。
當前,我國互金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呈現絕對下降走勢。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面對監管壓力和行業競爭,我國網絡借貸運營平臺的數量會進一步下降。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網絡借貸行業進入退出機制不斷完善,大量中小平臺加速退場之時,行業中的翹楚如宜人貸、陸金所,點融網,拍拍貸等要么在寒冬中堅守,逆勢而上,經營得有聲有色,要么重新定位,實現華麗轉身。目前,“億元俱樂部”已超百家。網絡借貸平臺增資(特別是實繳增資)從根本上講源自平臺的融資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增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網絡借貸行業的發展潛力。
2015年以來,我國互金平臺的產品和服務范圍已不局限于信貸類資產,所謂綜合理財、消費金融、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股票配資等各種業務和產品服務在網絡借貸平臺上繽紛呈現,平臺業務模式加速分化,行業競爭不再局限于交易規模與用戶數。擁有了一定用戶與流量優勢的一線老牌平臺,紛紛轉型做起一站式綜合理財平臺。如陸金所聯手前海征信打造“網貸版天貓”,人人貸轉型財富管理平臺,積木盒子上線基金產品,布局綜合理財平臺等。互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實踐,不僅催生了新的業態模式,豐富業務內涵、提高了技術應用和投資人教育,為市場參與主體營造了良好的共享基礎。同時,也為平臺彼此借力,或是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布局財富管理業務,降低財富管理的門檻,提高資產配置效率提供技術手段。
縱觀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起于“草根”,經過爆發式“野蠻”生長,在專項治理和強勢監管的環境中超越于“草根”,角色正在蛻變升華。進入2016年,互聯網金融行業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面性。一方面,實力平臺,行業巨頭招兵買馬加速布局,如百度金融高調挖人打造金融豪華戰隊,富士康、碧桂園等大集團相繼轉戰互聯網金融業務;另一方面,大量中小“草根”平臺卻悄悄關門,黯然離場。作為傳統金融業務和互聯網技術跨界融合載體典型代表的網絡銀行,行僅開業一年,貸款余額達到230億元。作為巨頭平臺加速布局變陣典型代表陸金所,2015年以來經歷了業務剝離和兼并整合,“大陸金所”格局初步形成。2016年以來,利用智能投顧進行綜合性財富管理成為互聯網金融行業和大型互金平臺炙手可熱的投資和涉足領域。目前,已經推出或擬推出智能投顧產品平臺包括宜信、京東金融等。盡管智能投顧運營成本隨著規模增大而下降,但風險也更集中。本質而言,不同平臺在金融產品種類、金融產品配比、大數據運用上實力懸殊較大,并非所有宣傳智能投顧概念的財富管理平臺真正做到利用智能投顧有效的進行綜合性財富管理。
2015年下半年以來,e租寶、大大集團、鑫琦資產、快鹿集團、中晉資產、融宜寶這些成交額動輒百億的平臺暴雷事件的相繼發生,在當地乃至全國都掀起了巨大震動,線下理財廣遭詬病。從個體平臺發生的暴雷和跑路事件來看,線下理財是問題平臺一個明顯的標志,涉嫌非法集資特征明顯。畢竟,平臺線上理財業務屬于可控范圍,金額也沒那么大。從目前的強化監管和專項治理來看,監管部門直接干預的都是線下理財。誠然,線下業務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初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比較優勢,但其與行業發展趨勢背道而馳,長期來說,無論是運營效率,獲客成本還是風險控制都不能和成熟的線上業務相提并論。
主要網貸平臺金融風險評級結果公布,主流平臺為合規
2016年12月20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投融資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金融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分析與評估(2016~2017)》發布會在京舉行。
藍皮書本次共選取國內100家代表性網絡借貸平臺作為評級對象,按平臺所處地域不同劃分,北京33家,深圳24家,上海16家,浙江、廣東(除深圳外)各6家,四川、重慶、湖北各3家,江蘇2家,安徽、陜西、山東、貴州各1家。數據長度為2015年1月~2016年5月。其中評級結果是基于2015年全年數據計算得出。評級展望結果是根據2016年上半年數據對基于2015年數據獲得的結果對其未來可能的變化做出預測估計。綜合評級及展望結果參見表1,分類評級及展望結果參見表2。
表1 2015-2016年度中國主要網絡借貸平臺綜合評級及展望
表2 2015-2016年度中國主要網絡借貸平臺分項評級結果
2016年12月20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投融資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金融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分析與評估(2016~2017)》發布會在京舉行。
隨著監管主體到位,監管政策逐步落地,以及互聯網金融領域專項治理的不斷深入,我國互金(網貸)行業將會進一步從“野蠻生長”無序發展朝著健康穩定、競爭有序的規范化發展。
在政策和監管方面,隨著《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兩份重磅文件出臺,進一步加強對包括準入機制、監管底線、行業協會等方面監管。
在業務模式上,將向綜合化、證券化、差異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在資產端,主流和實力平臺進一步針對人群、行業和地域差異進行差異化發展。投資端(資金端),向專業化、機構化和線上化方向發展。互金(網貸)平臺在進一步穩定和提升個人理財的同時,開始關注和開發企業理財,強化與保險、基金、銀行等傳統行業的對接與合作,可以預見,企業和機構投資者將是網絡借貸平臺資金端的主要供應者。
在行業發展方面,平臺更加分化,競爭愈益激烈。隨著監管趨嚴,治理深化,一方面平臺數量呈現絕對下降趨勢,同時行業交易規模和貸款余額依然快速增長,意味著平臺分化更加明顯,行業競爭將在領先實力平臺之間展開。
在風險管理和控制方面,在明晰的監管政策和原則的指引下進一步的轉變和提升。互金(網貸)平臺在明確自身的業務發展和模式定位的前提下,風險控制將根據自身發展特點,充分發揮對風險預備金、第三方擔保模式、“有限”保障模式、分散投資、保險承保等模式綜合權變運用。
在征信建設和信息披露方面,健全和提升互聯網金融信息管理和征信服務機制。通過建立以客戶體驗為導向、以數據技術為驅動、以互聯網低成本擴張為手段的業務模式來打破傳統征信行業壟斷局面,覆蓋被銀行等傳統金融忽視“草根”客戶。同時,推進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征信平臺與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等傳統征信系統的對接和融合,增強互聯網金融平臺防范信貸風險的能力。
海淘科技為你提供更多的,營銷套餐,點擊可直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