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晚,微信6.5.8 iOS版本上線多項新功能,其中,微信實驗室推出的“看一看”和“搜一搜”,涉及流量分配及內容分發,受到業界高度關注。
新榜作者鄧璟對這兩個功能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本文節選了我們最關心的部分,即,什么樣的公號推文,最有機會出現在“看一看”?
據觀察,“看一看”所呈現內容,目前跟它們的閱讀量、點贊量、轉發量、留言評論量及贊賞數量等尚未顯現出強關聯的關系。
比如,有閱讀量僅一兩千、點贊數在個位數、未被轉發朋友圈的推文,也會出現在“看一看”中;而朋友圈瘋傳的10w+爆文、被打賞很多的推文,卻未必有機會在“看一看”露臉。
此外,經過數十次統計和測試,“看一看”呈現的文章,不一定曾在用戶本人及用戶好友的朋友圈出現過;而那些曾在用戶朋友圈出現過的文章,出現頻次高低也不能決定它是否一定能在“看一看”頁面中靠前顯示。比如,我的朋友圈中只出現過一次的推文,要比出現多次的內容,在“看一看”頁面獲得更靠前位置。
我們還要從微信官方的角度來逆向思考:它希望哪些文章更多地出現在“看一看”頁面?又不希望甚至不允許哪些文章出現?
先回答后一個問題。微信一定不希望破壞用戶閱讀體驗、“占微信便宜”的文章出現在“看一看”頁面。
跟其他資訊分發平臺不一樣,微信最大特點是去中心化,此前,公號推文流量分配權、商業變現權,很大程度上都是掌握在公號運營者自己手中。隨著公眾號越來越多,每個用戶訂閱的公號越來越多,微信朋友圈轉發內容也變得越來越“功利化和趨利化”,海量內容缺乏有效篩選機制,很多微信用戶因此都有“微信上的內容越來越多但越來越不值得看”的感覺。
“看一看”的目標應該是成為比較靠譜的信息精篩器——微信不缺用戶,不缺使用頻次和用戶黏性,只有那些有利于解決用戶痛點、提升用戶體驗的事才值得它去做。
因此,“看一看”呈現的內容,或許比那些只憑借用戶興趣愛好等簡單標簽就無休止、不節制地呈現海量信息流的資訊分發平臺要精銳,它的主要發力點是“社交關系”。
另一方面,無論微信怎么想,“看一看”事實上都給了公號一個曝光機會、一種流量獲取渠道。這意味著,“占微信便宜”的內容很可能不會出現在“看一看”頁面。
比如,靠刷量獲得虛假閱讀量點贊量那些公號,它們的推文出現在“看一看”的機會微乎其微,一是這些公號推文常常質量一般甚至糟糕,有損用戶體驗;二是如果這些弄虛作假的公號開通了廣告主流量主,假設它們頻繁出現在“看一看”,不僅是反諷微信官方自身的閱讀量點贊量等甄別機制,也等于微信被鉆了算法空子、“薅了羊毛”。
以上不僅是個人分析結論,也是過去半年多高頻使用“朋友圈熱文”的用戶體驗。
還有沒有微信不希望出現在“看一看”的其他內容類型,比如自媒體大號收錢后推送的各類廣告及軟文?這方面我還沒有足夠多的數據和觀察來下結論,一個不夠成熟的感受是:微信傾向于扼制這類文章出現在“看一看”,但它的鑒別機制尚不成熟。
如前所述,“看一看”是千人千面呈現,但微信官方希望精準呈現用戶真正感興趣、看完后體驗很不錯的內容。結合觀察和體驗,總結一下這種內容的特點(如果你想自己的推文更多出現在“看一看”,這些特點可能對你非常有用):
1. 標題黨行不通,盡量不要玩標題黨。我很少在“看一看”頁面遇到純標題黨類型內容,那些在微信公眾號上大行其道的標題黨似乎失效。“看一看”頁面呈現的標題類型,多是含有跟內容主題密切相關且包含至少一個關鍵字/詞,盡量少用甚至不用一驚一乍式言語,像“震驚體”行不太通(認證類媒體機構發布的此類內容除外)。
2. 原創內容占更大優勢。據不完全統計,“看一看”頁面呈現的內容,絕大多數是打了原創標的公號推文,比例遠遠超過一半,高達70%-80%。
3. 認證公號的內容占更大優勢。據不完全統計,“看一看”頁面呈現的內容,絕大多數是由認證類公號所推送,比例在60%甚至70%以上。
4. 長篇類型內容更有優勢。據個人體驗及觀察,劣質營銷號雞湯號那種慣用只有幾百字的推送內容(含視頻內容),很難有機會出現在“看一看”頁面。它更多呈現1500字甚至2000字以上的長篇類型內容。
目前我尚無充分證據來判斷算法是跟內容長度有關,但推測算法的一個重要因子是用戶停留時長,即用戶如果閱讀這篇文章的時間越長,它越有可能被精選、分發到“看一看”、“搜一搜”等頁面。
前述對算法有研究的技術人士向我提供了一段代碼(返回碼),它是微信用戶在離開一篇文章時反饋給微信服務器的。這段代碼顯示,微信服務器可通過返回碼來識別用戶是否讀完了一篇文章、閱讀一篇文章的時長等。這段代碼可能佐證了我的猜想。
5. 聚集細分領域的公號更有優勢。據觀察,長期聚焦細分領域(比如科技、互聯網題材)原創內容生產的公號,更有機會出現在“看一看”頁面。
6. 微信官方此前就微信指數接受新榜采訪時指出:“微信有嚴格的隱私保護政策,不會獲取用戶任何的敏感信息,包括聊天記錄、微信號、朋友圈評論等。”
按照微信官方這種理念和邏輯,我認為,微信在“看一看”及“搜一搜”的算法中,也不會采集用戶聊天記錄、朋友圈評論這類敏感數據,但它可以通過一個微信公眾號的主體(如認證號還是個人號)、是否開通原創功能及原創內容比例、公號過往的各種違規記錄等,以及一篇推文的用戶閱讀時長、推文被其他公號分享或白名單轉載的次數、打賞數量及數額(遺憾的是iOS版微信已被取消贊賞功能)、真實閱讀數點贊數、轉發朋友圈次數等,分別給各項指標不同權重來綜合制定一個算法公式,從而實現精準篩選和內容分發、流量分配。
在上述所有因子中,我建議公號運營者要高度重視其中四項:原創、認證、不要違規、用戶閱讀時長。前兩項比較容易做,第三項需要精通微信規則并時刻關注政策變化,用戶閱讀時長最重要也最難,只有那些真正有料、用戶喜歡的內容,才有可能贏得用戶最多停駐時間——我認為,目前公號數據造假者因造假成本及造假技術原因,很難對用戶閱讀節奏(劃屏閱讀行為)、閱讀時長(停留頁面時間)造假。
從這個角度看,“看一看”如果能走出“實驗室”,成為“微信第一入口”的標配菜單,它就會成為真正基于人際關系、用戶興趣的精篩細選內容分發機制,也將成為精銳小號的福音、垃圾大號的喪鐘。
以上就是上海網站設計提供的內容,如果想要了解關于教育行業網站建設案例及微博推廣注意事項,可直接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