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驗人:卿宗偉
體驗時間:2017年 3 月 25 日 -- 2017年 3 月 26 日
體驗產品:網易蝸牛讀書 iOS 版本
軟件版本:V1.0.3
設備型號:iPhone 6s
操作系統:iOS 10.2.1
1小時深度閱讀:專注與沉浸于閱讀本身,不被瑣事打擾,避免將時間頻繁消耗于各類 app 中
尋找好書:解決不知道什么書才是好書,怎樣尋找好書以及該讀什么書的痛點
閱讀習慣養成:1小時高效閱讀,培養堅持讀書的良好習慣
保護閱讀私密性:讀書是一件自私的事情,不允許除我之外的第二人知道
提高閱讀自由度:用“一小時免費讀書,超時付費”的收費模式,想讀那么書就讀什么書,解決了競品“按整書收費或按章節收費”的高收費問題,有效降低了買錯書的反悔成本
3.1核心功能列舉
3.2核心功能分析
書桌:默認「書桌」為首頁,所見即所得,用戶第一時間就能看到自己書桌上的精選書籍。用戶在添加書籍到書桌時有限制,只能添加最多 3 本書于書桌。
理由:我認為這是基于用戶真實生活場景進行的產品設計,體現了「克制」的產品思維。
所謂「書桌」,核心在于「書籍」,而不在于其它,書桌上擺放的書不能太多,否則用戶會陷入混亂和疑惑,增加決策成本,不知道到底該選擇哪本書閱讀更好。
所以,這一點,并不是書的數量越多越好,而在于質量。我并不把選擇權交給用戶,讓他們自己去隨意添加書籍到書桌,而是對用戶的權利加以限制,讓陳列于書桌上的書是經典好書。這樣也能夠避免書桌上的每本書都看過但都沒看完,從而大大降低閱讀的有效性和意義。
分類:采用圖文結合的卡片式設計,將書籍按照所屬領域進行分門別類,方便用戶按興趣領域查找書籍。
同時,我個人感覺此處采用了模擬實體書架的設計方式,讓用戶有種身臨其境的體驗。
另外,書籍采取了模糊分類標準,即一本書可能同時出現在多個不同分類當中,這種多維度分類標準,一方面拓展了用戶思維,讓用戶可以從多個層面和角度去解讀內容;另一方面也方便用戶在正式閱讀前能夠對該書的大致內容有一個預期。
缺點:品類尚且足夠,但書籍資源還不夠豐富。
領讀:分「動態」和「領讀人」。
一方面,「動態」可以實時了解到用戶已關注領讀人分享的讀書動態信息流;另一方面「領讀人」可以方便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關注在讀書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KOL,獲得他們的書籍推薦。
這樣既滿足了被關注者成為讀書KOL的虛榮心和滿足感,增加他們的品牌曝光和受關注度,也滿足了用戶獲得好書推薦的需求。
申請成為領讀人:滿足熱愛讀書的草根階層成為讀書領域意見領袖的虛榮心和榮譽感,獲得更多曝光機會和推廣資源以及其他區別于普通用戶的特權,與普通用戶形成較大差異化。
昨天我第一天體驗,就臭不要臉的申請成為領讀人,至于是否審核通過,尚未為可知。但是我猜想應該不會通過吧哈哈...
閱讀時長:從「書桌」頂部「時長」入口,點擊表盤icon可以領取免費閱讀時長,領取后以鐘表計時方式開始倒計時。
同時支持用戶在此處購買閱讀時長,今日閱讀字數的弱文案表彰,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激發用戶閱讀欲望和閱讀量上的榮耀感。
購買時長:該功能位于抽屜導航欄-列表項,目前支持「按天」/「按月」/「按年」的付費模式。從收費金額來看,還是比較合理的,尤其是包年298元的方式。
但有一點我暫時比較疑惑的是,因為我當前尚未購買時長,我不確定計費天數(自然天)究竟是怎樣計算的。
舉個栗子哈,假如我 2017 年 3 月 26 日購買一個 7 天的套餐,按照我的理解應該是 2017 年 4 月 1 日到期,那是不是這 7 天我必須每天讀呢(當然咯,我不讀你也不能把我怎么樣)。如果哪一天沒有打開 app 讀書,這一天是否計算在內呢,假如我這 7 天都沒有讀, 是否到 4 月 1 日也到期,那就相當于我花了 6 塊錢買了 7 天但我啥都沒看咯。
乍一想好像挺不合理的,但其實這就是蝸牛讀書的初衷,其初衷和產品核心價值便在于培養用戶堅持讀書的好習慣。堅持,則必定要求用戶每天打開 app 讀書,至于讀多久,那是用戶自己的事兒。不過讀多讀少,費用照常計算。
個人中心 & 書單:個人中心頁,其實想重點說下的是「書單」功能,如截圖所示:
「想讀」和「已讀」是預設的默認書單,顧名思義,「想讀」是方便用戶把自己想讀的書籍添加其中,方便用戶在查找時很清晰明了的了解到這個書單是自己想讀的書,而不是一般的可讀性并不強烈的書籍。
我個人對「想讀」這個書單有一點思考就是--想讀的書,應當是可讀性高,是 用戶近期內特別想讀的書,閱讀欲望不太強烈的書則可以放到其他自定義的普通書單中去。用戶在選擇添加書籍到「書單」中時應當抱著一種「克制」的心態,因為「喜歡,會放肆;而愛,才是克制。」
另外,「書單」有兩個入口,一個是在「個人中心」,另一個則是在「書桌」右上角「更多」。點擊「更多」進入詳情頁,分「最近打開」和「我的書單」。
「最近打開」有一個體驗不太好的地方在于,我只能將某本書“移入某個書單”,而“無法移除某本書”,除非我先把這本書移入某個書單,然后刪除該書單,這樣就太麻煩了。
因為打開的書可能并不是我想看的,可能是誤操作,或者是一開始看到封面以為自己會想要看,但打開后發現其實并不想看。所以我建議增加移除書籍的功能。至于「已讀」,則沒有過度贅述的,無非是把讀過的書歸檔至「已讀」書單。
關于「想讀」和「已讀」加鎖的疑惑和想法:如截圖所示,我們能看到「想讀」和「已讀」這兩個書單上面都加了鎖,這個鎖是代表什么意思呢,我猜想是否是保護用戶閱讀私密性的設計呢,且是以「書單」為最小維度進行私密性設置的。
但是為什么要默認設置隱私呢,大家都認為,閱讀本身是一件私密性較高的事情,我并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在讀什么書,我只想做一個安安靜靜讀書的美男/女子。
但是現實情況卻是,我們并不能排除有一部分人就是想要告訴世人--“你看我在讀這些書呢,你看我都讀了這么多書了!” 況且關于“私密性”,其實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覺得是隱私,可能別人并不覺得是隱私。或者是我覺得這是隱私,但我愿意讓這個隱私彰顯世人,沐浴在陽光下,飄蕩在春風里。所以,基于以上,我個人認為應當將是否設置為隱私的權利還給用戶。
我的筆記:默認按照筆記 timeline 倒序排列,支持用戶「按書名」和「按時間」查看。同時筆記提供了 iPhone 自帶相冊當中「精選&年度」縮放的功能,滿足用戶收縮和放大展示筆記的個性化需求。這點是我覺得很不錯的一個設計,目前除了iPhone 自帶相冊功能,是第一次在別的 app 里看到這個功能。
數據分析
產品剛上線不久,用戶體量太小,雖能借助網易的平臺影響力和產品本身的創新特色和良好用戶體驗迅速獲取到不少用戶,然仍不足以與其他競品形成分庭抗禮之勢,或許 3-6 個月后可進行產品數據上的對比分析。但目前而言,市場數據暫不具備可比性。
市場前景
在如今實體圖書出版業市場低迷日漸衰落而數字化電子閱讀盛行的市場背景下,網易推出的這款「蝸牛閱讀」,推出了“每天免費閱讀 1 小時”的運營模式,確實是電子讀書領域的一大微創新,一經推出就在市場上掀起了一股熱潮。
“每天免費閱讀 1 小時”不僅響應了國家「全民閱讀」的口號,鼓勵用戶每天支出一些時間用于閱讀。而 1 小時可以讓用戶聚焦于閱讀本身,在讀書的時刻專注于書籍,不被煩心瑣事所打擾,能夠有效提升閱讀效率,獲取有價值的知識。
同時,就我所了解,國人目前一年的閱讀量可能平均還不足 10 本書,所以 1 小時應該能夠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閱讀時長需求,能夠很好地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要用戶每天打開 app 領取時長,并堅持每天閱讀 1 小時,任何一本書都能夠做到免費讀完而無需花錢。
另外,即使付費購買時長閱讀書籍,也大大低于目前市場上存在的虛擬貨幣購買書籍的模式,相比紙質書,更是優惠不少。
就目前來說,我無法判斷這種模式是否能夠盈利以及盈利周期有多少,但我大概可以粗略算一筆賬。
假設 1 年后網易蝸牛讀書的注冊用戶量為 1000 萬,根據“二八原則”,假設有 20% 的用戶愿意付費(計算月費),則成交訂單為 200 萬,arpu值為25,根據成交額計算公式:成交額=用戶量*轉化率*購買金額,可算出 1 年后蝸牛讀書成交金額=1000*20%*25=5000 萬。
按照這個算法,獲取有點樂觀,且不太科學,但是感覺盈利總歸是一兩年的事兒呢哈哈...
不過,咱們暫且拋掉盈利不說,「蝸牛讀書」的確是從用戶痛點出發,解決「電子書貴」和「不知道讀什么書」的痛點,滿足了用戶浸淫于讀書本書的核心需求,閱讀體驗還是不錯的。因此,我還是比較看好蝸牛的前景的。
競品對象:微信讀書(由于我之前是微信讀書重度用戶,所以對微信讀書最為熟悉和了解,在這里也只以微信讀書作為競品分析對象)
主要功能對比:
閱讀設置方面:微信讀書提供的個性化設置比較豐富,其中比較明顯的幾個點是「字體類型與字號縮放」/「書籍私密閱讀」/「翻頁動畫」。總體來說,現在各大電子閱讀軟件基本采用了類似的設計方式,也沒啥必要進行更多創新,尊重用戶習慣就好。至于個人覺得這里可以優化的地方,將在下文「如果我是網易蝸牛讀書的PM」敘述。
筆記方面:微信讀書:1/支持列表和書簽兩種視圖、2/支持模糊搜索、3/支持按筆記順序排列,不支持時間線排序、4/支持復制、刪除和轉推筆記、5/支持制作書簽圖片并分享等;
蝸牛讀書:1/支持「按時間」和「按書名」查看、2/支持重新編輯、復制和刪除筆記、3/支持按標簽搜索、4/支持保存至系統相冊。
關于「排序」,微信讀書采用的是按照筆記順序排列,即最早的排在最前面,這點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按時間倒序排,因為人總是傾向于關注最新的資訊,正如新聞,過時的新聞誰還會關注呢。
關于「搜索」,微信只支持全局的模糊搜索,搜索導向性偏低;而蝸牛讀書支持按標簽搜索(標簽是用戶自己添加的),用戶點擊標簽可以一鍵搜索出所有與該標簽匹配的結果。所以,我更喜歡蝸牛讀書的筆記搜索功能。
書籍推薦方面:由于兩者定位的巨大差異,書籍的推薦功能明顯不同。微信讀書的「發現」每天都會推薦與你互相關注書友閱讀的書籍,至于這些書,你是否會喜歡,不知道。
而蝸牛讀書不會主動給你推薦書籍,「領讀人」會不定期推薦書籍,但你需要去他的主頁才能看到,或者關注他通過「動態」了解其最新閱讀動態,你也可以關注自己感興趣的領讀人,跟隨他們的閱讀腳步。
排名機制: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閱讀的本質在于「讀」本身,并不在于我讀了多少本書,在書友當中排名多少,如果閱讀也要用排名機制,彰顯誰看得多,誰又看得少。
另一種觀點則是,排名可以鼓勵和刺激我的讀書欲望,如果我前面還有比我讀書時間更多的,那么我要爭取超過他們,如果我這一周尚未讀夠 5 小時而無法兌換 10 書幣,那么我就要繼續努力,讀滿 5 小時后成功兌換 10 書幣。
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從不同角度去考察,結論自然也不同。況且這種問題本就不存在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重點在于思路。
微信讀書依托于微信強大的用戶體量,借助讀書構建起一個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社交關系鏈,或許本質在于社交,而不是閱讀本身,而社交就必定存在攀比與比較。而蝸牛讀書的本質就在于立足閱讀本身,而不是社交,與閱讀無關的,都不是重點,若非必要,勿增實體。
所以,這也許是蝸牛讀書不做閱讀排名的一大原因。
注意:以下用戶評價,很多都有較大參考價值,但由于部分內容太長,在這里只選取關鍵信息敘述。
“模糊的分類化標準,拓展用戶思維;無廣告推送和雜亂的書籍推薦,更加人性化;先提供了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愉悅的心態,其次才是收費,體驗預期更加平和。”
“書籍還是比較全的,每天免費一小時的設計滿足了讀書的愿望又尊重了版權;發熱嚴重。”
“字體太少,希望支持自己上傳字體。”
“免費一小時足夠我知道這本書值不值得買!”
“希望增加仿真翻頁的模式。”
“現行字體太丑了;書籍量不夠。”
“用心在做的app,暖心的設定,用戶的出發點和利益的求取完美平衡。”
“希望支持iPad和手機多平臺賬號統一;書的目錄層級只打開了一級,希望默認展開全部目錄。”
“感覺不錯;在這個碎片化的世界里面,注意力才是最寶貴的資源,而注意力的本質就是用戶時間的投入,那么按用戶投入的時間,來對書籍的價值進行定價,算不算是一種突破和創新呢。”
總結,由于產品剛上線,用戶評價尚不夠多。從 app store 了解到的評價信息可知,目前用戶關注的點比較多的是「仿真翻頁」、「書籍量」、「字體設計」以及「發熱嚴重耗電快」這幾個點。
多平臺賬號體系統一:我只有一個 iPhone 手機,沒有 android 手機,也沒有iPad。有一個疑問是,如果我是用微信登錄的,是否存在 iPhone 手機與 Android 手機賬號體系無法統一的問題。
從用戶評價內容看,先是有用戶反饋希望增加 iPad 版本,后面又有用戶反饋自己用手機和pad登錄出現無法同時登錄的問題,所以應當是蝸牛產品團隊繼手機客戶端之后陸續推出了 iPad 客戶端,但 pad 客戶端不支持與手機同時終端登錄。于是,建議完善這個功能。
運營策略:目前蝸牛讀書將運營策略運用到產品功能設計中的有二:領讀人和免費讀書 1 小時。領讀人可以拉動新用戶,提高用戶口碑;蝸牛讀書的免費讀書 1 小時的獲取方式,只能用戶每天打開 app 領取,用完即止。
蝸牛讀書是支持分享至微信好友和朋友圈的,那么我想,是否可以在分享給好友或朋友圈時,邀請好友即能獲得額外的閱讀時長獎勵,同時,基于「互利」原則,被邀請者也應當獲得額外的免費讀書時長。
當然,為了避免用戶頻繁騷擾其他人以及遭到微信朋友圈的屏蔽打壓,每個用戶最多只能通過分享方式獲得 2(或其他)小時的時長獎勵。
另外,還有一點,或許也可以采取“連續閱讀多少小時額外贈送xx小時閱讀時長”的運營策略,鼓勵用戶每天打開 app 讀書,加快培養用戶閱讀習慣的同時,也能帶給用戶更多利益,還能提升產品的用戶粘性與活躍,如此也能夠帶動用戶價值與產品價值的雙向推動與發展。
功能優化 & Bug修復:基于上述用戶評價和我個人的體驗感受,我認為以下幾點優先級較高:
字體設計:目前只提供了一種字體,且美觀度偏低,建議增加幾種風格的字體;同時字體縮放區間小,用戶感知度很不明顯,建議支持字體可縮放至各種大小,照顧不同年齡層、不同視力強度用戶的多樣化閱讀體驗。
仿真翻頁:通過用戶評價可知不少用戶對這一點的呼聲很高,我個人雖然不喜歡仿真翻頁,在初次嘗試之后便永久選擇了簡單的左右滑動,但是「仿真翻頁」也許的確是大部分用戶的「期望型需求」甚至是「基本型需求」,畢竟很多人真的會沉浸于翻電子書如翻紙質書的場景體驗。
增加書籍資源:由于處于產品引入期,用戶體量小,書籍資源較少,這個也是情理之中。在此建議蝸牛產品團隊盡快增加書籍量,滿足更多用戶的更多興趣需求。
發熱嚴重問題:這個問題,我在體驗產品的過程中感覺還好,不過確實有挺多用戶反饋發熱太嚴重,而且耗電太快。這個問題著實會帶來體驗上的詬病--我啥都沒干,電都去哪兒呢。嗯,盡快優化吧。
閱讀翻頁不流暢:在閱讀過程中,長按文字進行翻頁時,交互很不流暢,卡頓;而且長按文字靈敏度不夠,所需時間較長,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不支持長按呢。這點我覺得也是需要優化的。
申請成為領讀人:申請成為領讀人后,提交成功仍然停留在當前頁面初始狀態,而不是返回上一頁。關于這點,我個人認為,既然我已經提交成功了,那就沒必要讓我繼續留在該頁面,這會造成一種我還可以繼續申請的假象。所以,我覺得提交成功后直接返回個人中心頁即可。
倒計時提醒:領取免費時長后,閱讀頁底部會一直顯示一個倒計時,告訴用戶剩余多少分鐘。這個倒計時會大大增加用戶讀書的緊迫感--“快點看啊,只剩 30 分鐘了!”
這個設計沒法讓我完全沉浸于讀書這件事當中,仿佛我就只是為了獲取你這免費的 1 小時一樣,這使得我在閱讀過程中總是頻繁注意到底部倒計時,讓我充滿慌亂與緊張。
個人建議不要一直顯示倒計時,只保留最后 10 分鐘提醒的機制即可,這樣避免用戶總是被外界所推動而顯得被動與局促,最后 10 分鐘的提醒機制也能讓用戶心里有一個良好的預期,把握閱讀節奏。
簡單說一下「網易蝸牛讀書」的產品基調、設計風格與slogan。
產品基調:“網易蝸牛讀書致力于為熱愛閱讀的用戶提供沉浸、簡潔的電子閱讀體驗,并希望與用戶一起構建起立體化、全方位的移動閱讀社區,滿足不同閱讀層次用戶的個性化閱讀需求。”--來自網易蝸牛閱讀官網
這一點,我認為正是蝸牛讀書的產品基調--既為用戶提供了沉浸、簡潔的電子閱讀體驗;也初步構建起用戶與領讀人之間的立體化閱讀社區(當然,目前可能尚且為單向)。
設計風格:
視覺方面:網易蝸牛讀書延續了網易一以貫之的產品設計風格,文藝范加小清新,夾雜獨特的性冷淡風格。主色調為黑、白,輔色調為淡咖啡色。風格和色調選擇方面,和嚴選簡直像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生的。
交互方面:別的沒有讓我感到驚奇的地方。主要是「書桌」頁輕觸往上拉打開評論列表的設計方式,個人覺得還挺有意思。同時評論列表的「點贊」功能,體驗后發現是一個很慎重的功能--因為只允許點贊,不允許反悔。
導航方面:抽屜式與tab式相結合,核心功能放在底部tab ,簡約大方,拋棄了傳統的首頁大批量書籍推薦設計模式,聚焦于閱讀本身;非核心功能置于抽屜導航欄中。即所謂「核心功能對應典型場景,非核心功能對應邊緣場景。」
產品slogan:從產品基調引申出蝸牛讀書的slogan--不疾而速,與你共讀
培根在《論讀書》中說,“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干。 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處世行事時,知識意味著才干。”
于是,讀書也要分場合分類型,有些書可以快讀,有些書可以走馬觀花一掃而過,而有些書卻是要慢慢去品嘗的。
但終歸是,讀一本好書是一件趣事,急不得,只能一步一步來,用心讀,才能領悟書中的道理,掌握其中的技巧。
以上就是上海網站設計提供的內容,如果想要了解關于五豐食品網站建設案例案例及營銷研究分析,可直接點擊查看